“Z世代”水利专业学生,开始反哺黄河

河海大学“黄河奖学金”颁奖现场
文 | 马博文
“黄河奖学金”颁奖典礼散场时,只身一人的李思琼被一把拉住,她愣了一下。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河海大学校园招聘会上,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宣读了首届“黄河奖学金”表彰决定。李思琼的信阳老乡前一天从内蒙古赶来招聘,在领奖学生上台时认出了她。招聘会大厅被求职学生淹没,她的目光锁在李思琼身上,伸脖子踮脚挤过人群,憋了一肚子祝福要送给同乡。18岁时,高考结束,两人共同填报了水利专业,6年后,又因黄河事业相聚。“一见面又蹦又跳,聊了很久很久。日夜搞科研熬过的苦,突然烟消云散了。”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徐勇介绍,黄河流域自然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是中国生态安全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难点地区。近年来,随着“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理念的提出,中国开始注重流域与海洋的系统治理,黄河科研呈现多学科交叉的态势。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Z世代”人群开始在水利行业崭露头角。水利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农业生物环境、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据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副秘书长和溟波介绍,“黄河奖学金”面向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评选,获奖的4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各异,大部分出生于“Z世代”,研究方向多元,满足当下复杂多变的治黄需求,展示出“黄河科研,不止黄河”的青年活力。入学时,结合导师意见与自身兴趣,李思琼选择了中国大江大河中的新型污染物“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可以把它认为是水体里的PM2.5。人一周摄食的微塑料可能相当于一张银行卡,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吸收太阳光,对气候产生影响。”李思琼介绍道。作为课题组第一个进行流域尺度研究的学生,晚上11点踩着宵禁回宿舍已成为学习常态,“有过100次想放弃,又101次把它捡起来。”调试模型,运行模型,推翻模型……李思琼一度感到迷茫。她想做出成绩,亲眼见证中国部分污染河道、黑臭水体在自己的努力下变得清澈。武汉大学的王永帅拥有相同的梦想,“每次看到一些水利水电设施投产建设,与我无关,但我好像与他们站在一起。”遇事不决,流体力学——社交媒体这一“热梗”,是王永帅的研究方向。“子弹射入水中,会产生一长串气泡,气泡会在短时间爆裂溃灭,这就是空化现象。空化常发生在黄河水电机械中,气泡在溃灭时引起机械强烈震动,破坏表面材料,威胁机械稳定运行。”王永帅介绍道。本科时期研究水轮机泵的空化问题,研究生开始转向舰船领域的空化研究,这是业界尚未克服的问题。接到新课题方向的王永帅火烧眉毛,课题组内找不到参考资料,他几乎从零做起。一天工作16个小时,每推进一步都会遇到问题,他坚信“路是被走通的”。说到,也做到。一年后,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开始转化。“中国水利高质量发展,像我一样的普通学生一定会受影响,研究方向要发生转变。如何积极适应这种转变,是最重要的”王永帅说。“高职院校全国第二”“黄河流域水利人才的黄埔军校”“黄河保护治理的坚强铁军”……据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副秘书长于保亮介绍,“黄河奖学金”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30个名额,是国内少有的面向高职类院校设置的奖学金。“这里培养了大批扎根治黄一线的优秀职工,实操能力强。基金会一直想为这些勤奋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于保亮表示。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2022年,该校的刘桥桥申报了4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2023年,他再次申报了5个项目,是同年申报项目数与得奖数之最,取得3项专利。“学校有传帮带的传统。带学弟学妹们参加比赛,对他们成长帮助很大,我很乐意。”刘桥桥表示。“黄河堤防险情预控”“护坡补水设备”“城市雨水收集”……刘桥桥感兴趣、想探究的项目不胜枚举。孩提时期,他就总钻研、拆卸电器,“东西到我手里就变稀碎,没少挨父母的训。”他笑道。不同的是,现在的他,“能拆”,更“能修”,参与设计的“快装式反滤围井”与“阻水截渗毯”还获得了2022年度“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河道修防工林喜才大师的称赞。

“快装式反滤围井”与“阻水截渗毯”的组合使用
“比赛中学习,一刻不得闲,在我们学校很常见。”刘桥桥的同窗,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赵修豪表示。2023年,他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态环境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团体与个人一等奖。“生产单位一般要求检测人员的精确度达到99.9%,竞赛中最低要求是99.99%,我们老师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99.999%,精益求精。”无限接近“1”——赵修豪每次采样,都“心惊胆战”。完整的采样与化验,需要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手提式采样、无人机采样、无人船采样,他每项重复过近两百次。白天实验,晚上复盘。一件事,他坚持了两年,做到极致。“实习做分析实验时,可以直接上手。实验组的组长,做的数据都不如我。”工程造价专业的何思雨对“精益求精”有着相同的感受。目前,电脑造价软件可以自动生成结果,但老师要求其手动绘图、手算数据,“务必准确无误”。与团队参加“全国BIM毕业设计大赛”时,她亲手参与建立了一个可落地的工程管理模型,并确保“这是目前最完美的作品。”走访100多个河南村庄,包含26个黄河沿线村庄,发放千余份调查问卷,赵修豪跟随老师带领的团队,开展了河南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调查。“村民们都说从前特别怕黄河,洪涝猖獗,现在又特别爱黄河,这种转变很打动我。”赵秀豪回忆道。据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秘书长田依林介绍,奖励黄河人才,让黄河人才回归家乡,反哺黄河,是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研究设立“黄河奖学金”的初衷。“奖学金评选全流程公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目的是引导广大学子关注黄河、热爱黄河、研究黄河,与我们一道,参与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来。”田依林表示。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向获奖学生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认为自身研究契合黄河实际,有96%的同学在未来想从事黄河保护工作,对奖学金评选的满意度达到了100%。“我个人非常愿意投入到黄河保护事业中来,身边很多同学也是。”王永帅说。田依林表示,2024年将继续组织开展“黄河奖学金”评选工作,加强与有关高校联系,优化专业设置,严格评选程序。近年来,该基金会致力于搭建“Z世代”甚至是幼儿与黄河对话的桥梁。2023年曾资助开展“黄河摇篮文化课程建设”,用课程展现黄河文化,让孩子从小萌发保护黄河的情感。2024年,还将举办“少年黄河说——黄河保护普法行”活动,邀请沿黄省(区)青少年代表,开展黄河保护研学与普法活动,促进黄河保护法贯彻实施。“希望未来的黄河大保护、大治理行动中,能看到更多青年人的身影。”田依林说。“黄河奖学金”是由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设立,奖励对象为全国开设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相关专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在读品学兼优的职业高等学校二年级及以上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